”遗“脉相承|中医针灸

  • 发布时间:2021-12-16
  • |
  • 作者:未图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1年,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随同尼克松访华时突发阑尾炎,在阑尾切除手术后的第二天,他的腹部有一种似痛非痛的感觉。在协和医院针灸治疗之后,詹姆斯的腹胀明显减轻,且未再复发。这个记者回国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和西方国家的关注,这也逐渐揭开了中医针灸神秘的面纱。

古往今来,对于针灸的质疑声一直不断,针灸的穴位是巡经络的,但是人体解剖开只有血管、神经线,并不能找到经络,这就导致很多西方质疑的声音。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西方引入卡路里的能量来认知人体的机制,而我国的中医及针灸正是运用人本身的微妙能量。

多年来,国内外的针灸医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临床实验等方式,反复证明了针灸在止痛和功能促进等方面的疗效和作用,不仅在国内,不少西方国家都承认针灸合法,允许针灸医师执业,针功夫,真的是真功夫!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针灸申遗成功时,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均已年过八旬,抢救性保护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医脉传承,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医术,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价值在与现代西方医学的交融中,又不断被重新发现和认识,充分显示了文化的多元传承是人类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石与智慧源泉。对中医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加强,并不断创新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实现中医药的人类共享。


“未来”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真正意义,没有非遗也就没有文化之根,没有认同与归属感。当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需要返回到自己的传统中去,寻找人与大地、现在与过去的关系。走进这些非遗文化,我们可以骄傲地对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们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